我們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形成的意圖,無論是隨拍還是偉大藝術創作,皆是如此。優秀的攝影師與作家一樣,需要使用正確的邏輯和架構創建視覺語言,讓觀眾可以在「閱讀」中發現更深層的含義。
圖像的主題、構圖、光線都是實現視覺語言的技術手段,但是僅僅侷限於技術層面又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好的照片儘管它們彼此不同,但都源於同一個根源:攝影師對照片有一個強烈的目標,然後用最有效的方式進行表達。
本文我想以一個「自檢報告」的方式,向您展示如何發現作品中混亂的視覺語言,並通過正確的方式修整該問題。
一張好照片不僅僅向我們展示現實的一瞥,甚至還能夠提供見解,構建敘事或傳達情感和氛圍。這一切都圍繞一個永恆不變的元素:主體。就像電影需要圍繞主演展開故事創作一樣,靜止的圖像亦是如此。
攝影師需要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賦予該主體一個獨一無二的解釋,並圍繞此創建圖像的主題。簡單地說,主體是照片的「所屬」,而主題是與照片「相關」的內容,這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
有些場景的主題很簡單,只關注一朵花、一個人或一個圖案的特點等等(主體即主題)。也有一些非常複雜的主題,比如新聞攝影或超現實主義攝影(主體服務於主題)。不管簡單還是複雜,我們都需要準確的將主體元素轉變成圖像的視覺焦點,使其在場景中脫穎而出。
拍攝邏輯的修整建議:為主體建立主導地位
為主體建立主導地位,將首先引起人們的關注,形成視覺焦點。為了實現該效果我們需要主體有著更大的視覺重量。通常重量是重力對物體施加的力的度量,但是二維圖像沒有質量,因此視覺重量是一個元素吸引眼球的力的度量,以下是常見三種類型的視覺重量對比:
空間中的視覺權重對比:
大小:大元素比小元素具有更大的視覺重量,通常主體元素相對於其他元素的畫面佔比更大(或在距離上更接近)。
密度:更多元素填充到特定空間,會增加空間的視覺重量。
負空間:場景中空白的空間不包含任何視覺重量,因此放置在該空間中的任何物體看起來都較重。
色彩中的視覺權重對比:
色調:深色在視覺上的重量比淺色更重。
飽和度:飽和色看起來比不飽和色重。
色相:暖色在視覺上的重量比冷色更重。
心理的視覺權重對比:
紋理:紋理的元素看起來比沒有紋理的重。紋理使元素看起來更加立體,從而賦予了質量和物理重量外觀。
景深:較淺的景深能使焦點中的元素的視覺權重增加,這是由於焦點和未聚焦區域之間的對比度所致。
感知重量:大腦的感知也會參與視覺重量的對比,人類與生俱來存在七種慾望,按程度遞增依次為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圖像中相關的元素和增加其重量。
簡而言之,主體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並在視覺產生更強的視覺重量,就可以實現我們所需的主導效果。
拍攝架構的修整建議:為主體建立視覺層次
根據場景中所顯示元素的實際主導級別建立視覺層次,可以讓觀眾通過視線的移動,按照特定的順序在複雜的圖像中更有效地獲取敘事信息,幫助觀眾高效自然地理解拍攝的主題。
通常人們可以感知三個主導級別,分別是切入點(初步行為)、聯絡點(視覺引導)和關注點(價值信息),該視覺層次結構應與主題的概念層次結構相匹配,因為我們需要創建不同的級別,而不是連續體。
切入點(初步行為):缺乏切入點的圖像會增加觀眾的認知負擔。通常場景中的主導元素默認為圖像的主體,但是在視覺層次的建立中,主導元素也可以用作圖像敘事的切入點。這是場景中視覺重量的最大級別,也是最受關注的級別,通常由前景中的單個元素組成。
聯絡點(視覺引導):沒有規定一張照片只能有一個主導元素。在一個場景中組合多個元素時,可將一個或多個次要元素看作為聯絡點,通過視覺引導與主導元素進行並置,使觀眾的視線產生線性流動,遵循該優先級穿過場景。
關注點(價值信息):如果說切入點和聯絡點是為了提供敘事的背景信息,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瞭解敘事的細節,那麼關注點將是視覺層次中最重要的價值信息,也就是觀眾視線的最終駐足點,通常是我們構圖中的主體或興趣點。
小結:通過更改場景元素的視覺權重,建立不同級別的主導地位,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確立主體,還可以在視覺上更加強調主題。配合視覺引導方向創建的視覺層次結構,幫助觀眾快速有效地與作品進行視覺交流。
任何一位攝影師都對構圖有著直觀的概念,但是卻往往停留在技術層面。因為很多攝影師在看到一個場景時,第一時間不是考慮場景的情感與氛圍,而是在大腦中搜索與之匹配的構圖規則,這導致我們最終因為構圖而構圖,過多地看重經驗法則,而並非根據構圖的形式傳達場景信息。
拍攝邏輯的修整建議:封閉式與開放式構圖
如果您想更好的應用那些經驗法則,在拍攝邏輯上建議您先理解開放式和封閉式這兩種構圖形式。雖然他們還未被廣為人知,但可以形象地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解析構圖。
在封閉式構圖中,場景元素通常會被整齊地放置。通過限制視線徘徊,將觀眾的視野縮小到畫面中的主要對象。構成部分的所有元素幫助觀眾看清主題或對象。
在開放式構圖中,通常運用線條、形狀、紋理、顏色等元素,使觀眾的視線在畫面中流動,來創建一個高度動態的場景。視線流動甚至可以超出圖像的邊緣,使畫面信息突破框架約束,讓觀眾很容易在大腦中去自然地發散,思考物理邊緣之外發生了什麼。
拍攝架構的修整建議:通過構圖形式確立構圖方式
在拍攝前,攝影師必須明確希望觀眾觀看到的圖像以及想通過視覺傳達的信息,這將決定構圖的形式。
雖然構圖在形式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我們需要使用適當的方式才能得以展現。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從主體、畫面以及心理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確立正確的構圖方式。
構圖形式對主體的分析:
封閉式:在封閉式構圖中,我們傾向於將主體放在構圖中的興趣點上,例如三分法的分隔線交點處,框架構圖的框架內,匯聚線的中心點。讓主要主體脫穎而出,立即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開放式:在開放式構圖中,我們可以通過視覺引導建立視線的流動,圖像中的主體不一定是最終視線的駐足點,甚至主體就是一種聯絡點,使我們有機會在視線上超出照片邊界的限制。
構圖形式對畫面的分析:
封閉式:在封閉式構圖中,最重要的是畫面形式上的完整,圖像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包含在構圖內,所要表達的內容都在構圖中得以呈現。
開放式:在開放式構圖中,不需要考慮構圖內容的完整性。相反,它不受框架的約束,甚至可以向外延伸,通過觀眾的開放思維產生畫面之外的聯繫。
構圖形式對心理的分析:
封閉式:這種構圖形式十分看重構圖的均衡,四平八穩,適合描繪穩定一致的靜態主體,讓人感覺完整和平靜。
開放式:開放式構圖可以打破構圖的均衡,讓觀眾以更具想像力的方式與圖像互動。通常一個開放的構圖可以消除形式上的靜態和穩定感,從而創造出更加自由和動態的氛圍。
小結:嘗試著在作品中使用開放或封閉的構圖形式,看看如何將觀眾的視線駐足在畫面中,或讓觀眾的眼睛在畫面中游移,根據所要傳達的拍攝效果,匹配最佳的構圖方式。
光線在視覺語言中,既是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技術手段,但是僅需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就足以將圖像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對於大部分攝影初學者而言,對光線的理解僅僅是照亮黑暗的場景,獲得正確曝光這樣簡單。然而光線創造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並影響了它們的外觀,不同的光線能夠在攝影中營造深度,情緒和氛圍等等。我們需要根據拍攝目標,綜合考慮光線的質量、方向、基調等信息。
光線質量的修整建議:柔光與硬光
光線質量可以創造圖像的視覺氛圍,攝影中有兩種主要質量類型:硬光和軟光(柔光)。一個攝影師必須知道硬光與軟光的區別,並熟練地創建以適合特定的拍攝。無論是柔光還是硬光照在一個物體上,我們會看到以下信息:
陰影:一個不透明的物體阻擋了光線,從而投射出的黑暗區域。
高光:這是陰影的反面,是光線照射的明亮區域。
過度:明暗反差之間的變換效果。
硬光與柔光的主要差別在於陰影與高光,硬光會投射出強烈的陰影,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照片的某個特定部分,通常光線和陰影之間的過渡非常明確且粗糙。而柔光是一種較少陰影,明亮的平衡光。在柔光下,光線和陰影之間的過渡更加漸變且平滑。
光線的軟硬主要取決於光源與被攝對象之間的相對的大小。靠近拍攝對象的大光源會產生非常柔和的光線,因為光線會環繞拍攝對象。反之,遠離我們的拍攝對象的一小束明亮的光線會產生帶有堅硬清晰陰影的硬光。
例如,太陽是一個大型光源,但距離太遠,所以最終直射的陽光產生了較硬的光線。但是,陰天時的雲層會在太陽和物體之間擴散。雲會散射來自太陽的光,從而在各個方向照亮物體,產生柔和的光線。
什麼時候應該使用硬光或柔光?
硬光和柔光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氛圍,這是我們應用的第一準則。硬光增加了主體的深度和複雜性,高對比度特性營造出強烈的戲劇感,並為您的照片增添前衛,堅韌的外觀。攝影師使用堅硬的光源使他們的被攝對象顯得強壯而嚴肅,產生一種稜角分明的感覺。
柔光比硬光更討人喜歡。它看起來更自然,使您的主題顯得更柔和平滑。柔光比硬光更寬容,並且所需的修飾更少,所以在人像攝影中它可以幫助撫平瑕疵。因此柔光通常用於拍攝人像,時裝攝影,旅行攝影和食品攝影。
光線方向的修整建議:順光、側光、逆光
光不僅具有硬或軟的特性,而且還具有方向性,幫助我們增強拍攝的主題。
我們對立體事物的感知來自三個維度:高度,寬度和深度。但是,照片顯示在螢幕上或列印在紙上時,圖像只有高度和寬度兩個維度。如果我們想在圖像中營造深度感,我們則需要根據光線的方向性,產生陰影增強我們對主體深度上的認知。
順光:通常來自攝影師後面的光源,直接照在拍攝對象上。這種類型的照明的特徵是它會使拍攝對象變得平坦,不會產生較大的陰影和對比,場景中所有元素受光均勻。雖然無法體現場景元素的深度感,但是提供了非常明亮和清晰的主題
側光:如果您真的想定義主體的三維特徵,最好將主光源設置為側光。側光將通過創建陰影和高光來增強輪廓細節,被攝體從明暗反差和立體感,甚至是影調層次上都會有較好的表現。這在人像、風光、建築等需要營造立體感的攝影題材中非常流行。
逆光:逆光可以通過用光線勾勒出對象並增強輪廓,或與其他光源組合提供一個小的分離,相比其他類型的光線會帶來了一定的拍攝難度。
例如,逆光的情況下拍攝人像,需要使用閃光燈或反光板來填充被攝者臉上的陰影,讓我們得到方向和質量上的平衡。當然,我們也可以不使用填充光,直接獲得一個完全失去細節的主體輪廓,我們將此類的拍攝效果稱之為剪影,對於某些創意攝影而言,這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光線基調的修整建議:高調與低調照明
高低調光線的運用可以為圖像奠定基調,對情緒的傳達產生重大影響。高調和低調圖像的核心是都控制對比度,但是方式上卻截然不同。
高調照明可以使明亮的被攝對象具有更多的補光和更柔和的陰影,補光用於增加場景中的環境光量並降低對比度。整個場景包含大量的高光和中間調,陰影佔據畫面的極少部分。這種照明通常用於食品和人像以及產品廣告等拍攝題材中。明亮的場景通常暗示著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信息,這種外觀還可以帶來真實性和開放性。
與高調照明相反,低調照明更具戲劇性,從高光到陰影的過渡更快,整個場景包含大量的陰影,中間調和高光佔據畫面較少部分,並且通常會產生很大的對比度。低調照明通常用於拍攝更嚴肅,更生動或更具敘事性的場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深層的負面情緒。
小結:從本質上講,光線應有助於敘事的進行和氛圍的渲染,因此它們應與主體以及構圖配合使用,而不是為了套用某些技術,而產生與您的拍攝意願相背離的作品。
大多數的攝影初學者都更喜歡瞭解某些拍攝上的技巧,例如接觸更高級的構圖規則,或一些熱門的拍攝創意,使學習攝影的過程變得有趣。但是卻很少學習一些非常簡單的概念和基礎理論,這使得很多人一直限制在技術的層面,而無法突破通過作品傳達拍攝意圖的瓶頸。
希望這份攝影師的「自檢報告」,能夠糾正您在拍攝中混亂的視覺語言,更好的理解主題、構圖和光線這三大基礎要素。
關注粉絲團「瘋攝」,給你最棒的攝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