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指南
1、到家後補充能量。
2、溫水澡,但不能熱水泡腳且揉捏,會造成二次損傷。
3、用扶他寧按揉痠疼的地方,有腫脹部位不要按摩。
4、多抖動身體,不可酗酒。
5、睡覺時腿部墊高。
6、第二天慢跑積極恢復或游泳放鬆。
7、24小時後開始泡腳或冷熱水交叉。
更多恢複方法,請繼續看下去哦~
1.足部水泡
腳泡的產生是由於腳底汗濕,表皮軟化,足掌長時間著力和摩擦,
促使局部組織液滲出而形成;常與鞋襪、
行走的道路不平和速度不勻,以及有的TX缺乏鍛鍊等因素有關。
處理方法:
腳趾上的小水泡如果不大就用橡皮膠帶包起來,
這樣走路就不怎末疼了。
如果比較大就用針刺放水、消毒、創可貼包紮。
2.黑指甲
處理方法:
登山前應該剪好指甲,驢行後出現黑指甲的把指甲簡短,
這樣走路就不會頂的太疼。但黑指甲會陪伴半年左右。
3.足弓劇烈疼痛和足弓表皮灼熱
很多隊員在行進中或50KM走完後,足弓的骨頭有一種類似骨折的劇烈疼痛感。
這種症狀多發於弓足的隊員,(平足隊員基本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是足弓長時間彎曲運動造成的疲勞性損傷,損傷輕的會很痛嚴重的會骨折,
還有因為褶皺的鞋舌和足弓長時間摩擦,導致足弓皮膚摩擦的灼熱疼痛。
處理方法:
足弓塗抹少量紅花油,並輕柔地按摩,
每次按摩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持續一週。
4.腳踝痠痛
長時間把著力點放在腳踝導致腳踝筋骨挫傷。
處理方法:
隊員應及時更換自己的走路方法,把著力點轉移到腳掌等部位,
通過變換走路方式來使各個部位輪換休息調整。
登山友後腳踝塗抹少量紅花油,並輕柔的按摩,
每次按摩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持續一週。
5.膝蓋
膝蓋是人最脆弱的關節,
很多老經驗的登山友在這種風雨交加的環境最容易復發膝蓋的舊傷,
新山友也很容易得風濕性關節炎和韌帶挫傷。
避免膝蓋受傷最好帶上護膝(保暖型的棉質護膝)
並且膝蓋處不要過於用力,保持勻速。
處理方法:
若膝蓋疲勞性或者風濕性受傷,每天用辣椒水熱敷,持續一兩個月。
也可以每天帶兩個冰棍兒去健身房蒸桑拿,直到膝蓋蒸熱了為止。
6.小腿抽筋、大腿、臀部肌肉痠痛
徒步中的小腿抽筋是腿部受涼、疲勞運動缺鈣和局部神經血管受壓幾種情況導致的。
所以在徒步中途休息時間不要太長,要保持身體不能冷下來,
如果冷下來小腿就很容易抽筋了。
徒步中消耗比較大,建議邊走邊補充一些食品。
保暖型護膝可以在一路上保持小腿和膝蓋的溫度,
外帶的加固型護膝是在受傷或避免應力性受傷時帶的,不適合長途行走中佩帶。
處理方法:
平坐,伸直抽筋的腿,用手緊握前腳掌,忍著劇痛,
向外側旋轉抽筋的那條腿的踝關節。旋轉時動作要連貫,一口氣轉完一週。
肌肉痠痛是運動過量身體分泌的乳酸沒有及時排出體外,滯留在肌肉中造成的。
隊員們可以在浴缸裡泡20分鐘,然後按摩腿部和臀部肌肉,2、3天後就不痠疼了。
7.曬傷
夏日戶外時間待時間過長,
肌膚出現紅腫、刺痛、水溝、脫皮現象,
此時不要再增加皮膚負擔,急救以舒緩、鎮定發紅髮熱的皮膚為先,
再用溫和、無刺激、補水的保養品,加速皮膚細胞修護、再生。
處理方式:
輕微的曬傷: 適當補充維生素E,維E裡含對皮膚修復的成份。
中度的曬傷:
除了以上的處理方法以外,還可以塗上蘆薈汁液於曬傷部位,
蘆薈有立即降熱、清涼的功效。也可以儘快服用阿司匹林,
這種消炎藥可以減輕皮膚腫脹的情形並且幫助緩和疼痛。
嚴重的曬傷:
如果你的曬傷情形出現疼痛、腫脹、起水泡,
甚至在暴曬後十二個小時內出現了發燒、發冷、
頭昏眼花、反胃等症狀,就要儘快去找醫生了。
8.食療補回來
徒步後隊員們的體力消耗比較大,建議有身體關節疲勞的要修養一週,
受傷的隊員受傷部位在自行修復(尤其是膝蓋),
這時身體需要補充營養。
建議大家吃些清淡的蔬菜,煲些肋排湯、魚頭豆腐湯等,要多吃水果。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