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準媽媽肯定對B超都不陌生,整個懷孕期間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通常會做上那麼4-5次,來監測寶寶的發育情況。
隨著次數的增加,準媽媽們也越來越老司機,開始能看懂一些B超上的數據,難免就想要自己估摸一下寶寶的情況。
有句俗話叫做眼不見心不煩,真是一點兒也看不懂,也就不操那個心了。
可偏偏還就是能看懂那麼點兒,但又不那麼確定是不是這麼回事兒。於是連蒙帶猜下,各種擔憂也就施施然轟炸了過來。
所以今天小編就拿準媽媽最在意的幾個數據開刀,看看大家的擔心到底有沒有必要!
雙頂徑是指胎兒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寬部位的長度,又稱為「頭部大橫徑」。
通常情況下,足月時胎兒雙頂徑大約在9.3cm或以上。
雙頂徑可以用來幫助推算胎寶寶的孕週、估算胎寶寶的體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輔助判斷有沒有頭盆不稱,看看準媽媽是否能夠順產。
這項是大多數準媽媽都能夠看懂的,當然引起的恐慌也最多。
頭小了是不是發育不良啊?頭大了是不是不能順產了?長多大最標準呢?
各位準媽媽先別著急,既然說了是參考數據,那就只是給你參考的,不是用來一錘定音的。
首先每個胎寶寶的發育情況都不會完全一樣,而醫生在測量時因為手法的差異,也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所以不要一看到測量值和標準值不同就過分緊張。
且不說數值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浮動是正常現象,寶寶是不是發育良好也不是一個兩個數據說了算,還需要結合其他方面的數據才能準確判斷。
至於是不是能順產,雙頂徑數值僅僅是參考之一。準媽媽的盆骨條件(也就是坐骨結節間徑),寶寶的胎位情況,臍帶位置等等都是影響因素。
雙頂徑100照樣順產的大有人在,雙頂徑90的剖出來也不稀奇。所以準媽媽完全不用自己嚇唬自己。
股骨就是胎寶寶的大腿骨,股骨長度是大腿根部到膝部間骨頭的長度。
一看這個,準媽媽立刻腦海中就會浮現「大長腿」三個字,這可不能馬虎,以後的世界不光看顏值,沒有身高那也是枉然啊!
萬一此項數值低,豈不是還沒上起跑線就已經輸一半了嗎?
小編只能說母愛拓展了你的想像,要知道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活動幅度可不小,根據體位的不同,和醫生的操作差異,都會引起一定的測量誤差,有時這誤差的波動幅度還挺大,在30週以後,甚至允許有上、下兩週的誤差。
其實準媽媽實在沒有必要對這項數據值太過糾結,拋開誤差不說,有太多的因素影響著寶寶將來的身高,連幼兒和少兒期的身高都不能完全代表成年後的身高水平,何況現在還只是在胎兒期,會不會擔心的太早了一點?
只要綜合評定說明胎寶寶發育正常,就讓胎寶寶按自己的節奏長吧!
從確認懷孕開始,醫生就會根據準媽媽的末次月經,推算出寶寶的妊娠孕週數。
等到做完B超,又會出來一個實際孕週數,這可把準媽媽們搞蒙了。
更暈的是妊娠孕周和實際孕週往往還不一樣,簡直讓人不抓狂都不行!
寶寶不長了?營養不良了?巨大兒了?怎麼才能拉到一個水平上去?
準確說孕週並不是B超的一個直接測量項目,而是根據所有的測量項目判斷出來的結果!
妊娠12週前,通常根據孕囊大小或頭臀長來推算實際孕週,這期間每個胎兒的參數基本都差不多,所以結論相對比較準確。
妊娠12週後則是結合雙頂徑、股骨長、頭圍、腹圍等數據來推算。到了這個階段,胎兒的發育情況逐漸產生個體差異,很可能跟標準值不吻合,也會因為測量的人和手法不同而產生測量誤差,所以不能完全當做金標準。
其實一般B超的實際孕周和妊娠孕週相差10天左右很常見,誤差不超過兩週都可以算做正常範圍內。
遺傳基因,媽媽個人吸收能力等等,都有可能是孕週不符的影響因素,並不能說明一定是寶寶本身有什麼問題。
很多準媽媽一聽說實際孕週偏小,馬上就覺得要大補特補,必須追的一天不差才行,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反而說不定會因為暴飲暴食,導致體重增加過快而產生其他不利影響。
如果確實遇到孕週需要追趕,也應該在均衡營養的前提下,合理增加飲食,而不要急於求成。
如果孕週過於偏大,也不能覺得大點兒更壯實,放任繼續增大,要遵醫囑適當調整飲食,控制體重。
其實,對於各種檢查單上的數據,準媽媽難免會有些小猜測、小緊張,這些都可以理解。
但是猜測和緊張之後,也應該理智面對,要相信醫生的解讀和判斷,並儘量配合醫生的要求,用輕鬆的心態去做調整。
那麼小編接下來要提問啦——
你最關心B超單裡的那些項目呢?曾經有哪個B超結果讓你心慌慌?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爸媽大補帖」